成都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昨日发布消息称,从20日起,中心城区45家农贸市场将陆续推出“电脑猪肉”。看来,成都市民购买到“放心肉”,已经不再是个传说,只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些疑问需要明确。
据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屠宰厂必须在合格的白条肉上绑定完整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的电子芯片;猪肉摊位将配备特制的电子秤来称重和打印收银条,消费者则可以通过收银条上的条码号查询猪肉来源、品质是否合规、安全。
在推行“电脑猪肉”的市场,要求市场管理方必须实施猪肉准入制度,市场管理方是第一责任人。当然我们相信大多数第一责任人都能负起责来,但如何防止摊贩以次充好,钻空子欺骗消费者?因此,在猪肉进入市场的这个重要环节的设计上还有待完善。还需要从制度设计和程序设置上来杜绝可能出现的漏洞。
再次,市民购买猪肉都是分块购买,芯片捆绑是在猪后腿。那么需要明确的是,市民购买的猪肉大小分量不一样,这样的芯片能否保证能覆盖到整条猪肉身上,也就是要说明是否仅仅是带芯片的猪后腿是“放心肉”,怎样确保每块被割裂的猪肉都能具有芯片所记载内容?尽管从猪后腿拆除下芯片“可行性不大”,但也说明并非不具有可行性。
第三,程序的设置是为了方便群众,既能买到“放心肉”,又能方便地查询到这是“放心肉”。现实的情况是,大多到菜市场采购猪肉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或家庭主妇,但是否有更简单快捷的方式来方便他们查询呢?
还有,由于植入芯片增加了成本,尽管只有4元钱,并由地方政府和摊主分担,但谁能确保个别摊主不会羊毛出在羊身上,将成本分解给消费者?或以“电脑猪肉”的名义,“名正言顺”地趁机转嫁成本呢?同时,只有植有芯片的猪肉才能进入市场,会不会趁机收取额外费用,挟芯片以挡公平竞争呢?
设置各种环节,以确保市民能买到“放心肉”是好事。但细节决定成败,这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细微处也需要考虑,以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