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群体单一、“信任荒”、“用血难”的无奈……连日来,本报对“血荒”现状、原因进行了关注,面对越来越大的用血缺口,如何缓解?记者就此对有关专家进行了采访,寻找破解之道。
拓宽供血渠道扩大献血群体
“这些年,献血的人,我见得最多的就是学生。”说这话时,市血液中心护士刘宇洪在流动献血车上又空闲了下来,“今天是周一,学生大多要上课,献血的人自然不多。”
“献血人群渠道单一,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市血液中心献血服务科主任曾北南说,我市献血者六七成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尤其以大学生、军人居多。
献血人群单一导致的结果是:对大学生、军人献血群体依赖性太大,每到夏冬两季,学生一放寒暑假,就会面临季节性血荒。
扩大献血人群成了缓解“血荒”的当务之急。
“香港政府为扩大献血人群,时常在街头、地铁等大型广告位,播出名人加盟的无偿献血公益广告,以号召更多年轻人无偿献血。”曾北南说,香港政府自上而下的宣传是值得我们参照的路径。除此之外,我市也将积极发展团体献血力量,“本周,就会有1000名高校学子前来团体献血。”
另外,为了形成稳定的血源,市血液中心将另一个重点放在广阔的“农村阵地”,“如果发动农村青壮年无偿献血,对血液库存量是又一个有力保障。”
公开每袋血流向 消除信任危机
“血荒,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信任荒。”网友“andy2011”说,“我不知道自己的血到底是流去哪了,会不会被拿去谋利?”
市血液中心血液管理科科长唐卫国说,每袋血都有唯一的条码,是可以追溯全过程的,不可能“凭空消失”或拿出去谋利。但出于对献血者和用血者隐私保密的考虑,一直没有开放公开的平台让献血者跟踪自己血液的流向和使用情况。
“这种信息不透明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献血者的热情,使献血者不能切实感受献血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建立公开、透明的献血用血机制迫在眉睫。”我市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血液中心应公开献血者的“血流向”、“血流量”,及每个环节的经费支出和成本核算,并对社会公开血站的财务状况。
自体血回输节约用血
“这个手术采用了自体血回输,节约了400毫升血。”从手术室走出来的医生王少林说。
王少林介绍,该手术是全髋关节置换,用血量多。“这在以前起码要用800毫升血,现在节约了一半。”
王少林所在的关节外科,每年要做500-600台手术,其中,老年人占60%—70%,他们大多出血量多,耐受性差。“如果采用自体血回输,全年下来,就会节省不少。”
自体血回输是自体输血术中的一种,也就是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缓解临床手术对异体血源的依赖, 同时还屏蔽了异体血输血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和传染病传播、扩散等危险。据了解,目前我市部分医院都开展了自体血回输,以节约用血。
“要破解血荒,在开源的同时还要节流。”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脊椎外科研究所所长刘忠军近日提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出台政策鼓励“自体血回输”,并尽快将这一项目纳入公费医疗,提高社会认知度。
简化用血手续增加激励措施
由于献血信息没有全国联网,“献血简单,用血繁琐”的诟病形成已久。
“既然繁琐,那就简化用血程序。”有专家介绍,从今年开始,江苏省13个城市都已开展试点,将献血者用血手续简化,献血者用血可以在出院时一次性扣减用血费用,不必再先垫付用血费。此外,全省血液中心还将实现联网,可以让献血者在省内用血时实现异地报销。
“由于各地血液机构是分散的,最好能建立一个全国联网的献血信息系统。”该专家建议,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整合献血者的资料,包括血型、献血群体、淡旺季、血液流向都可以了解和追踪,让献血者不再“用血难”,以激发献血热情。
“鼓励无偿献血,还应该增加一些激励的政策。”唐卫国说,海南省日前就通过了修改后的《海南经济特区公民无偿献血条例》,规定从3月1日起,公民无偿献血后,可以享受公休假两日。同时,两次献血间隔时间男性不得少于3个月、女性不得少于4个月。
“对于激励机制,我市也正在探索。”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