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晓华)给猪戴个“耳环”,即可对生猪品种来源、出生、喂养、防疫、用药、消毒、屠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进行记录跟踪。从11月1日开始,全省几千万头(只)存栏猪、牛、羊将陆续佩戴上色彩鲜艳的耳标,没有佩戴耳标的牲畜将不能在市场上流通。
省动检站监督科科长冯俊吾告诉记者,根据规定,今后牲畜出生30天内就要佩戴耳标。耳标从产生到注销由国家统一管理,不可重复使用,在饲养牲畜过程中,耳标如果严重磨损或者脱落,防疫人员要及时加施新的标识,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标识编码。牲畜屠宰、检疫合格后,电脑系统将会把其标识转换为标准商品条码,并以打印产品标签的方式附于动物胴体,随同产品出厂。在超市畜产品分割柜台,售货员使用终端设备识读动物胴体标准商品编码,打印分割产品标签,附在最终消费者选购的商品包装上。消费者购买时将可通过追溯系统提供的查询窗口(互联网、手机、移动智能识读设备)查询到所买动物产品有关信息,如果无法查到相关信息,那就说明该产品“身份不明”。
|